说课稿

【精品】说课稿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课稿 篇1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 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 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 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 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 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 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 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 集体交流,讨论。
4. 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 出示生字。
2. 指名读。
3. 师生评价。
4. 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
1. 完成习字册描红。
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 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 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 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
1. 讲述故事。
2. 练习说话。
3. 搜集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患
说课稿 篇2各位评委老师:
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念奴娇赤壁怀古》。
首先我简单分析一下教材。这篇课文选自中国文学第三册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是诵读宋词经典,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所选的都是宋词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这首词写于1082年,作者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时,所写的一首怀古词。文中作者以古怀今,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和仰慕,还有对自己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感叹。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也堪称宋词中的经典。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
一、说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分别确定如下: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学应以三维目标为中心,因此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的:一是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二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愫。全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而难点在于: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
二、下面说一下这堂课的教法和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本堂课的教法和学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诵读感悟法
诗词教学贵在多读。本词是宋词中的经典,文辞优美,感情浓厚,境界雄阔,我要认真引导学生诵读文章,感悟意蕴,特别是抒情部分更要细心玩味。让学生发现诗词中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陶冶情操。
〈2〉情景教学法
根据文中所描绘的情景,利用多媒体,配以形象的图片,生动的语言,模拟实景,创设情境,使学生如见其景,如闻其声,直观的感受情境和意象,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3〉合作探究教学法
在教学中设计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中大胆质疑在探究中解决问题。使得语文学习更为自主互动。
三、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本节课的教学,我设计了六大教学板块。
(一)备
即课前预习准 ……此处隐藏11188个字……材料有关
探究二:探究电阻与导体横截面积的关系
结论:在材料和长度相同时,横截面积越小,电阻越大
5.分析总结与归纳
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的性质有关,此外,还与导体的温度有关。因此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
本环节中学生介绍半导体,超导体以及他们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为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6.反馈练习
落实基础,巩固了知识。
7.知识小结
1.影响电路中电流大小的因素有:一是电路两端的电压;二是连接在电路中的导体
2.电阻是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大小的物理量
3.导体的电阻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还跟温度有关
4.电阻是导体本身一种性质。 板书设计
我设计的教学板书如下:
五、教学反思
1.目标达成:充分地利用物理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层层设疑,引导学生自主地从物理现象去探索物理规律,从学习物理知识到应用于实践,从而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2.教材处理:在讲解的过程中, 灵活处理教材中的环节,对半导体、超导体的介绍,增添了现实科技的丰富,并设计动手探究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加深了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
说课稿 篇9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一、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声。(出示大屏幕)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儿?这样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复述课文,在学生具体复述的过程中,教师抓住主要词语来板书:(课件)
船沉 挣扎 筋疲尽
听到 歌声 添力量
十岁 女孩 把歌唱
人们 得救 永难忘
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二大环节,精读课文,读中悟情
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屏住呼吸,走进1920年那个令人恐惧的,令马金纳终身难忘的漫漫长夜。请看大屏幕,(放录象)好,同学们看录象时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可能回答:感到了沉船时的场面很混乱,感到恐怖,感到害怕等等。这样借助媒体,让学生与文中人物的命运产生情感共鸣。然后我适时引导,是啊,害怕、恐惧、寒冷、惊慌、是同学们看录象时的感受,那么真正遭遇这次海难,身处其中的人们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当时落水的人们是怎样的?此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勾画。然后我出示句子:(课件)“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着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是没有来。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当学生们很快找到(课件)“拼命挣扎” “筋疲力尽” “绝望”等描写当时人们状态的词语后,教师接着问:“什么是拼命挣扎?请你做个动作,这时学生就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示“拼命挣扎”,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他们想求生啊!是啊,求生的欲望让落水的人拼命挣扎。那么什么叫做“筋疲力尽”?就是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了,是呀,一点力气都没有了的马金纳,还没有等到救生船,所以他绝望了。(课件)孩子们,绝望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死亡,意味着没有希望了。好,现在让我们走入到课文当中,把自己变成马金纳,再来读读这句话,你就会读出他的拼命挣扎,读出他的绝望。
这一环节的教学层次清晰,首先通过抓住 “拼命挣扎、筋疲力尽、绝望”等重点词语体会出句子蕴含的意思,然后再指导学生走进文本,入情入境的朗读。
通过这句话,孩子们,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学生可能回答这是个勇敢、坚强、乐观,在困难面前不屈服的小姑娘。
这样,引导学生与自己相对照,同样的年龄,在灾难面前,不屈不挠,乐观积极,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谈出自己对小姑娘的印象,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坚强品质。
把这句话读给你的同桌听,然后互相评一评,他有没有读出小姑娘那种勇敢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这时同桌互相练读、评价。老师指名朗读。在学生没有充分表现出自己内心情感的情况下,我说老师也想读,可以吗?(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接着评价,大家觉得老师读得好吗?你们认为哪里好?
注意倾听的孩子就会听出,我把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读得很重,是呀,我接着说,这样读更能够突显小姑娘的勇敢坚强,好,孩子们你们也试着这样来读一读吧。学生读过之后,我又接着引导:
读着读着,这句话,仿佛变了,变成了一幅伟大的、令人振撼的画面: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骑在圆木上的小姑娘正放声高唱,海浪不断地盖过她的头,使她不能呼吸,当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抹一把脸上的水花,又继续充满信心与希望的高声歌唱。就让我们带着对她的敬佩之情,高升齐读这一句话。(课件)
这样指导朗读扎实有效,在学生暂时读得不够到位的情况下,教师的范读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学生从中受到感情的熏染,悟出了表达感情的方法与技巧。
最后我提出问题:面对着这样一个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你想说些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让学生在写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是啊,歌声让人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歌声引来了一艘小艇,歌声让大家得救了。假如你就是获救的一位老大爷、你是获救的阿姨,你是获救的叔叔,你又会对他说些什么?学生交流回答后,我(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学生齐读最后一句话)
这样通过变换角色,充分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
三、课外延伸,深化主题
让我们从这场惊心动魄的海难当中回到现实的平静,小姑娘成为了我们心中的英雄, 课前老师已经让同学们搜集了一些有关于英雄的资料,现在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还知道哪些英雄人物?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出示图片。
这是一名与你们一样普通的二年级小学生林浩,地震发生后,他没有惊慌的逃离,而是钻到废墟里展开了艰难的救援,先后将两名同学背出了废墟.这是一对小兄妹, 11岁的哥哥背着三岁的妹妹,走了12个小时,一路走出余震和山体滑坡的北川.
他们是一对普通的教师夫妻,在上下绝壁都要攀爬5架云梯的彝寨,扎根18年,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他们是一群普通的大学生,当发现两个孩子溺水之时,他们手拉手,搭起了生命的链条. 这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爱心市民“老郑” 他每天就靠摆个水果摊生活.却收养了几个无依无靠的孩子,就算自己身患重病也依然坚强,要把爱心进行到底。
正是这群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百姓,在生死关头的一瞬间他们挺身而出,坚强、勇敢,乐观,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于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变成了我们心中的大英雄!
这堂课结束了,相信在座的各位老师在设计和处理的过程中一定有各自独到之处,我恳请大家对我执教的这节课多提宝贵意见,感谢各位老师热情的鼓励,感谢各位领导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谢谢大家!







文档为doc格式